关于杨贵妃“逃亡至日本”的传言,许多人可能曾听闻过,但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如何呢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理由一:杨贵妃不可能往东逃亡
要理解这一点,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安史之乱的战况。安禄山的起义军主要从东向西推进,兵锋直指长安。这场战争的形势十分紧迫,唐玄宗与杨贵妃只得仓皇逃出长安,沿着西方逃亡,最终在马嵬坡停下。面对安禄山的逼近,东边的逃生通道完全被切断,若杨贵妃真的打算逃生,她怎可能朝向危险的东面?那个时候,东边已经是安禄山的军队占据区域,若她贸然前往,几乎不可能逃脱捕捉,甚至很可能成为人质。既然如此,逃向日本的说法自然显得不切实际。
展开剩余80%理由二:从近处逃亡更为合理
回顾当时的地理形势,我们不难发现,杨贵妃如果逃亡,完全可以选择较近的邻国。比如,从马嵬坡出发,向西走不到200公里便可进入吐蕃的领土,北边约600公里是回鹘国,南边则是南诏。而若是想逃到日本,首先她得绕行到扬州,光是这段路就有1200公里,再加上海上航行1200公里,总共需行驶2400公里。放眼望去,这样的选择显得极其不合逻辑。假设我是逃亡者,面临生死抉择,我绝不会选择绕远而走,反而会尽量选择最近的安全之地。她为什么不逃向吐蕃或回鹘,而非选择那条远离安全区的海上险途呢?
理由三:海上航行极其危险
许多人可能不知道,唐朝的航海技术并不发达,跨海航行的风险非常大。举个例子,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,就经历了六次尝试,其中有三次因海上风浪导致失败。直到最后一次,他才幸运地到达日本。而他与杨贵妃是同一时代的人,杨贵妃很可能知道鉴真东渡的艰难和危险。同样,阿倍仲麻吕与鉴真一同尝试东渡,但在途中遭遇风暴,他的船只被吹到越南,直到他重新回到长安,才放弃了继续前往日本的想法。这个事实,杨贵妃肯定知晓,因为她正身处朝中。她显然知道,海上航行极为危险,岂会心甘情愿冒如此大的风险,选择逃往日本?
理由四:杨贵妃并未生育,所谓“后代”无法成立
关于杨贵妃“后代”一说,曾有传闻称日本某些人自称为杨贵妃的后裔,如著名影星山口百惠。然而,这一说法毫无根据。因为根据史料记载,杨贵妃一生并未怀孕生育。她的婚姻生活长达20年,但无论是与唐玄宗李隆基还是与李瑁,均未能生育子女。这表明她并没有生育能力。因此,所谓的“杨贵妃后代”自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。
至于日本声称拥有“杨贵妃墓”的说法,也是毫无根据的。日本多地有多个“杨贵妃墓”版本,这种情况本身就显示出其不真实。可以推测,可能是日本民间崇敬唐朝,部分人出于虚荣或爱国情怀,编造了关于杨贵妃未死逃亡的谣言,以此让自己拥有所谓的“贵族血统”。
结论
结合历史背景,若杨贵妃真的有机会逃亡,她最合理的选择是朝着西方的吐蕃或回鹘而去,而不是冒险远航至日本。尤其在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、海上危险重重的情况下,选择跨海而逃几乎等同于自取灭亡。此外,历史上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者都认为杨贵妃是在马嵬坡被勒死,而非逃亡他国。唐玄宗虽然在杨贵妃死后痛不欲生,但为了国家安危,他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。历史往往就是如此,无情且充满无奈,尤其是帝王家,曾经的荣华富贵最终被历史的尘埃吞没。
发布于:天津市